站内导航 NAVIGATION
何永盛:空中梅花绽放武林
发布时间:18-03-28
“在学校工作,为我传授梅花拳带来了机遇,现在空中梅花已经有了一个近300人的训练队伍。这不仅是佛山地区学习梅花拳人数最多的一支队伍,而且是全世界惟一一支学习空中梅花的少年队。”
作为空中梅花的子弟,没有这个门派壮大的消息更让何永盛感到高兴了。现在在全国范围内掌握了空中梅花技术的只有李铭清这一分支的弟子,但是仍然坚持在桩上训练的只剩三水这批小学员了,“生存问题基本解决了,但是现在应该考虑的是如何走出去,最好走向世界。”
当代梅花桩拳的历史脉络还很清晰,李铭清师从梅花桩第116代传人韩其昌先生。韩其昌何许人?韩其昌,人称“铁臂沱南侠”,入京后与当时北京八卦掌掌门人刘志刚、形意拳掌门人李剑秋合称京城“风尘三侠”。解放后,韩其昌受北大校长马寅初先生邀请,到该校任教。
1954年,19岁的李铭清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听说韩其昌在北大开设武术课,自幼对习武感兴趣的李铭清着实兴奋。他一入校,就选修了武术课,并参加了北大武术队。
李铭清希望入门拜师,但过程并没有想象的简单。“梅花桩拳,又有父子拳之称,最初以家传的方式在民间沿袭。”何永盛回忆师傅,“梅花桩择徒甚严,须经三年苦练基本功的考验。韩师公收徒还有三个原则,‘不义之人不教、鲁莽之人不教、愚蠢之人不教。’”但李铭清以自己的诚信打动了韩其昌,被收为入室弟子。
何永盛就幸运多了,当时在佛科院的支持下,在学校竖起了113根的梅花桩,恢复的空中梅花拳套路和器械套路、刀枪剑戟等十八般武艺,都可以在桩上演练,而且都能变化出不同的图形阵势。何永盛正是众多跟随李铭清学拳的学子之一。
“师傅武德很高,他舍弃了传统的门派思想,对爱好武术的我们年轻学子都很认真教学,我学到的不仅仅是武术动作,有更多的东西是在他的言传身教中慢慢影响了我的后半生。”何永盛说。
“梅花桩拳有鲜明的特色:大开大合,舒展大方;有严谨的训练系统和练功方法:梅花桩拳桩上练的称为空中梅花,地上练的称为落地梅花,桩上地上互相配合,构成了完整的体系,体现了梅花桩科学的训练方法和从严从难的训练要求;练功时,既有套路,又无固定不变的套路,着意于“变”,是梅花桩拳的训练特点。”何永盛介绍道。
刚开始练习时,何永盛特别用功,将李老师讲授的一招一式都记在心中,反复练习。“当时习武场前是一片草坪,有同学在那里花前月下,而他咫尺之外潜心练功,两不相扰。当时,痴迷练武的我每天只睡4个小时。”何永盛回忆道,“师傅训练时特别严格,我们也不敢松懈过,跟着师傅学会每一招的细节,直接到他满意,自己才觉得过关。”
“武术其实是个很哲学的东西,我学武术最大的得益的是思维的改变,梅花桩拳既有套路,又无固定不变的套路,着意于“变”,做事做人也是一样要顺应而为,准则定了,方法方式可以很多样。”何永盛说。
空中梅花虽然得到了恢复,但是它的生存问题仍然很严峻,严格的授徒条件和苛刻的练习要求,这一切都让空中梅花本来就很弱的火苗更加“忽明忽灭”。为了让这个失传百年的拳种不再度失传,空中梅花中人都在做着不同的努力,令人欣慰的是,何永盛的努力开始收到了效果,这种珍贵的拳种的未来逐渐开始明朗起来。
大学毕业后,何永盛被分配到三水西南一小学任语文老师。李铭清建议他在学校培育一些接班人,传承梅花桩拳。开始,何永盛只是找了几个对武术感兴趣的孩子,利用课余时间练武,此后得到学校领导的支持,队伍逐渐扩大。2004年,在广东省武术协会梅花桩拳研究会的支持下,他建立了“广东省梅花桩拳研究会三水少年队”。
如同许多保守的武术流派一样,延续千年的梅花桩拳中在高桩上练习的“空中梅花”失传近百年,后在掌门韩其昌和传人李铭清的探索研究下得以恢复。“所以我这支队伍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何永盛说,目前“空中梅花”流传还不广,掌握“空中梅花”的少年队就只有这支队伍,目前有300多名成员。“2007年央视武林大会彩排梅花桩拳来到三水,当时就是由我的学生上阵表演。”何永盛自豪地说。
(转载珠江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