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导航 NAVIGATION
佛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佛山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
发布时间:16-12-27
佛山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2016—2020年)
为实现2018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2020年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提供健康基础,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以及《广东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订本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三个定位、两个率先”为引领,围绕“民富市强、健康佛山、幸福佛山”总目标,坚持政府主导、民生优先、锐意改革、大胆创新、融合发展、多元互促的工作原则,继续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进一步推进公共体育服务服务均等化,保障市民共享体育发展成果,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抓手,以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健身需求为中心,以转变体育发展方式为切入点,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战略,以提升市民健康水平和生活品质、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为导向,积极增加健身休闲服务产品供给,不断适应和引领发展新常态,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全民健身更好地服务于佛山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发挥体育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作用,为率先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城乡居民的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体育健身成为市民的基本生活方式,人民群众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全民健身各项指标位居全省前列,基本建成健身场地设施完善、体育社会组织网络健全、健身活动品牌效应显著、科学健身指导常态化,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民健身在建设“民富市强、健康佛山、幸福佛山”中的功能更为凸显。全民健身的教育、经济和社会等功能充分发挥,与各项社会事业互促发展的局面基本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格局更加明晰。
市民体育健身意识不断增强,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明显增加,规律性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不断增大。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健身的人数达到580万,经常参加体育健身的人数达到485万。
市民体质健康水平稳步提高。城乡居民达到《国家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达到95%以上,其中20—59岁人群体质状况明显改善。在校学生普遍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基本要求,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十三五”期间累计参与国民体质监测人数达到5万人次。
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广泛开展健身休闲运动。形成各级各类体育设施布局合理、覆盖面广、普惠性强的网格化格局。加快推进佛山市全民健身中心和南海区、三水区体育中心建设。新建80个社区体育公园,城乡普遍建成15分钟健身圈,让市民靠的近、用得上,新建小区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进一步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推进市、区两级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全年市级主要公共体育场馆免费开放天数达到130天以上,区级达到80天以上。加快推进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学校体育场馆课余时间要向学生开放,定期定时向社会开放,具备开放条件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率达到60%。在乡镇、行政村实现公共体育健身设施100%全覆盖,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5平方米以上。
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更加健全。区、市体育总会覆盖率100%。全市市级体育社团达到60个,区级体育社团90个、镇(街道)级体育社团150个。每万人拥有1个体育社会组织,每万人有5个全民健身站点。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证书的人数达到16000人以上,城乡每万人拥有20名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直接服务一线站点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到1万人,体育志愿者队伍进一步壮大。创建国家级示范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所,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3所,省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0所,启动社区青少年体育活动中心建设。
全民健身活动广泛深入开展。做大做强武术文化品牌,打造国际蔡李佛功夫赛、国际咏春拳赛、世界狮王争霸赛、佛山国际功夫搏击赛四大品牌赛事,办好佛山功夫嘉年华、“一带一路”南派武术武林大会两个节庆活动,建成一批武术特色学校,擦亮佛山功夫这一城市名片。继续开展佛山龙舟文化节,佛山市镇(街道)男子篮球超级联赛,佛山足球联盟超级、甲级、乙级足球联赛,50公里徒步和自行车骑行,市民运动会等赛事活动,营造良好的全民健身氛围,引导城乡居民养成科学健身习惯。每年全市(含区、镇)组织群众体育活动达500项次,直接参与人数达400万人次。
全民健身服务业逐步壮大。高度重视全民健身服务业在新时期佛山经济发展的中的重要地位,不断增加体育市场供给,形成规范有序的体育休闲健身市场,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消费意识明显增强,体育消费规模和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健身服务业产业布局趋于优化,产业规模和服务能力逐步提高。体育健身服务从业人员较大增加,培育和形成一批实力雄厚、技术力量强的体育健身服务企业和品牌。健身服务业与其他行业深入融合,健身服务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创新。
全民健身品牌建设日益凸显。“十三五”期间,佛山功夫、龙舟、龙狮、篮球、足球等项目打造品牌赛事和活动,建设1个太极养生旅游基地,力争得到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的认定;建设1—2个体育休闲特色小镇。
二、主要任务
(一)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1.大力弘扬佛山武术文化。
借助全民健身日和重大体育赛事及各种体育活动激发市民参与体育活动热情,不断增强市民的健身意识,形成浓厚的体育氛围,扩大体育的影响力。弘扬健康新理念,树立以参与体育活动、拥有强健体魄为荣的个人发展理念,引导市民养成体育健身习惯,形成爱锻炼、会锻炼、勤锻炼的健康生活方式;发挥全民健身的社会功能,营造人人爱锻炼、会锻炼、勤锻炼、重规则、讲诚信、争贡献、乐分享的良好社会风尚。
把发展佛山武术文化列入岭南文化名城建设的核心内容,把武术文化作为城市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引擎。以国家武术院岭南武术研究中心、佛山功夫研究院为创新研究平台,加快佛山功夫主题景区和佛山功夫角的建设步伐,打造国际蔡李佛功夫赛、国际咏春拳赛、世界狮王争霸赛、佛山国际功夫搏击赛四大品牌赛事,通过佛山功夫嘉年华、“一带一路”南派武术武林大会,增加佛山功夫的传播速度和力度,提高佛山武术文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支持和推动咏春拳、蔡李佛拳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加强白眉拳、龙形拳、少林南家拳、鹰爪拳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设,加大顺德永春拳的推广普及力度,使各类拳种更广泛地融入市民的现代生活。建立佛山功夫文化博物馆,同时,加强武术文化的研究,充分发挥武术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丰富全民健身活动内容。
提供丰富的活动供给,完善全民健身活动体系。大力发展健身跑、健步走、游泳、广场舞、长跑、羽毛球、自行车、登山等群众基础好、参与难度小的运动项目,积极培育攀岩、蹦极等时尚休闲运动项目,扶持推广武术、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
保持体育健身活动类型的多样化。坚持办好全民健身活动日系列活动和全民健身大讲堂,开辟全民健身咨询热线,提高市民参与体育健身的积极性和科学性。开展不同类型的富有健身性、参与性和趣味性的全民健身竞赛活动。继续举办绿道城市乐跑赛、佛山市南狮锦标赛、粤港澳公路自行车邀请赛、佛山市羽毛球混合团体赛、佛山市镇(街道)男子篮球超级联赛、“佛山杯”足球锦标赛、佛山市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国际咏春拳赛、百万职工广播体操比赛、百村篮球赛等群众参与度高的综合性运动会和单项体育竞赛。
推进体育健身活动品牌化与便利化。各区要根据本区特色与传统,创建自己的群众体育活动品牌,全市形成“品牌纷呈”的全民健身活动内容,并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广泛深入开展。发挥已建的全民健身晨晚练辅导站作用,引导和鼓励市民经常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加强对广场、节日和公园体育活动的组织和指导,引导市民科学地参加体育健身活动。
丰富体育健身活动的形式和方法。鼓励和提倡各单项体育协会、人群体育协会和行业体育协会根据组织自身特点,开展经常性体育健身活动。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要坚持开展工间(前)操和业余体育活动。组织开展与旅游、文化、商贸相结合的群众性体育竞赛、展示活动,不断推出适合不同人群、地域、季节的体育健身新形式、新方法。
3.健全体育社会组织网络。
加强体育社会组织的组建创办工作,群众参与程度高的运动项目逐步成立单项体育协会。按照国家社会组织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和“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方针,积极推进体育社会组织建设。鼓励体育社会组织主动承接政府公共服务职责,增强体育社会组织的自身造血机能,加快体育社团规范化管理。
充分发挥优秀体育社会组织在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供专业指导服务等方面的龙头示范作用。选取2—3个市级和1—2个区级体育社会组织进行重点扶持,鼓励其申请广东省级培育发展社会组织专项资金扶持。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有条件的街道及村(居)成立社区青少年体育活动中心,或成立具有体育健身元素的青少年活动中心,提高社区青少年公共体育服务的水平。
逐步完善市、区、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四级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组织体系。以武术协会、足球协会为“龙头”,不断推进体育社会组织向基层覆盖延伸,倡导乡镇(街道)体育总会与区体育总会对接,充分发挥各级体育总会的“枢纽型”社会组织功能;依托乡镇(街道)文化站,加强基层体育协会和体育健身俱乐部建设。
4.继续加大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力度。
将公共体育设施纳入我市“十三五”时期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布局、统一安排。围绕“一屏、两脉、四楔、多片”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在山水山林建设登山步道,沿西江、北江干流和顺德水道、东平河的水源保护地段两侧建设绿色健身步道,利用社会资金,在公园、水库、基塘、风景名胜区为载体的生态斑块建设室外健身场地设施。鼓励个人、企事业单位兴建营利性健身休闲场地,推广拆装式泳池、笼式足球场等多功能、可移动、可拆卸、绿色环保的健身设施,满足市民多层次的健身需求。新建居住区要按照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的标准配套群众健身相关设施。各镇(街道)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发展社区体育服务中心或体育健身俱乐部,充分利用公园、绿地、广场建设室外健身场地设施。积极推进南海、三水两区体育中心建设。各区完成“一场一馆一池两中心”建设。继续投入资金建设社区体育公园,逐步构建起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自然村(居住小区)五级全民健身设施体系。在乡镇(街道)、村(社区)、自然村(居住小区),重点完善文体活动场所功能设施配套,建设并管理好社区体育健身设施、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逐步完善乡村一级体育场地设施管理制度,做到场地设施有专人管理和维护。
进一步加强已有全民健身设施的管理,加大对全民健身设施的监管力度,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完善社区体育服务设施。将经过佛山的1、3、4、6号4条省级绿道打造成骑行示范区。继续加大政府购买服务的力度,推动公共体育设施根据其功能、特点向公众开放,并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对学生、老年人和残疾人低收费或者免费开放。学校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要向学生开放体育设施,并在保证校园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积极创造条件将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
5.提高全民健身服务水平。
健全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力度,拓宽培训渠道,创新培训方式,形成体育健身指导服务网络。在全民健身服务点、晨晚练点、青少年体育健身俱乐部、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体育生活化社区、各级体育协会、健身气功站点和已配建的全民健身工程中,实现社会体育指导员配备全覆盖。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完备社会体育指导员档案,完善有关管理办法,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在项目推广、活动组织、信息咨询、业务交流等方面的作用。积极培养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逐步做到营利性体育健身场所和指导极限项目的体育健身指导人员,均持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资格证书上岗工作。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主体,发挥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学校教师、社区大学生、大学生村官等的作用,不断扩大全民健身志愿者队伍;与文明办、民政、共青团等部门和单位形成联动机制,完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和组织体系;健全注册管理和培训制度,普及相关知识,提高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质量;利用“全民健身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利用公共体育设施定期开展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对老年人、残疾人和学生优惠开放场地,提供健身服务,将全民健身与志愿服务相结合,形成全社会广泛关注全民健身、共同投入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并建立长效机制。
在市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和区国民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的基础上,推进体医融合,与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建乡镇(街道)国民体质测定点,形成国民体质监测三级网络体系。培养专业的国民体质测试技术队伍,定期开展国民体质测试活动,开具运动处方,提高全民健身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建设佛山市国民体质监测数据库,建立市民健康卡制度,逐步实现市民体质测试数据与健康档案云服务。完善各级国民体质测试信息发布制度,定期公布国民体质测试结果,并将其纳入社会统计指标体系。充分利用“群体通”APP等现代信息平台,提高全民健身信息化服务水平。
6.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
按照“主动走出去、积极请进来”的工作思路,加快全民健身对外开放与合作步伐。充分利用佛山的区位优势和在广佛都市圈、广佛肇清云韶经济圈、珠江—西江经济带、粤桂黔高铁经济带的重要地位,加强与一带一路、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及友好城市的互动交流学习,拓展全民健身项目、理论、人才、设施等国内外交流渠道。通过佛山功夫、龙舟、龙狮等项目,促进与佛山友好城市武术、龙舟、龙狮文化交流的常态化,在招商引资、文化交流、经贸合作等活动中,通过表演、培训和讲座、文化展览、文化产品展销等,展示佛山功夫、龙舟、龙狮文化魅力,扩大佛山功夫、龙舟、龙狮文化的生存与影响空间,提高佛山体育的话语权。与港澳学校、社团等机构联合举办佛港澳青少年佛山功夫、龙舟、龙狮夏令营,开展佛山功夫、龙舟、龙狮切磋交流活动,弘扬佛山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深厚底蕴,扩大佛山传统文化在海外青少年中的吸引力。
(二)推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
1.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采取政府主导、多部门共同推进的方式,有计划、分步骤分批次地推进社区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全覆盖,把社区体育工作作为社区建设的基本内容,统筹规划,加大投入,以街道和居住社区体育设施为重点,不断改善社区居民体育健身环境和条件,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街道办事处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大力发展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体育健身团队、晨晚练辅导站。要积极组织开展社区体育健身活动。融合街道单位和学校的体育设施、人才资源,推动社区体育与职工体育、学校体育融合发展。
加快发展村居体育。将村居体育工作纳入全市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规划,加快发展村居社会事业,完善文化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统筹城乡全民健身事业发展,促进城乡体育资源和公共体育服务均衡配置,增强基层体育公共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包括镇文体中心在内的综合服务设施作用,利用好学校、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和体育人才资源,在传统节日和农闲季节广泛组织村(居)民体育活动,办好基层村(居)运动会。
2.统筹各类人群体育均衡发展。
将青少年作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点人群,大力普及青少年体育活动,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将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和重要评价内容。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广泛深入开展“阳光体育”青少年系列体育比赛和健身活动,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的体育锻炼活动。继续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办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积极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倡导科学、健康的体育健身和生活理念,不断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培养青少年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加强武术特色学校的创建和完善工作,结合“一校一品”的学校特色体育创建工作,发挥市、区两级业余体校武术人才优势,指导武术特色学校建设工作。制定《佛山市校园武术特色学校基本标准》,推动武术项目在校园普及,促进佛山武术文化进一步发展。
重视发展老年人体育,建立健全老年人体育协会,广泛开展经常性体育健身活动,不断创新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体育健身项目和方法,公共体育设施对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提供便利和优惠。老年人教育机构开设体育课程,老年人活动中心设置适合老年人体育活动的设施,社区服务兼顾老年人体育健身服务,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兴办老年人体育服务机构和体育健身设施。
大力推进残疾人体育,进一步推广全民助残健身工程,建立健全残疾人体育组织,培养为残疾人服务的体育教师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开展残疾人体育健身活动,有针对性的为残疾人建设身边的体育健身设施。公共体育设施进行必要的无障碍改造,为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提供便利。研究开发适合残疾人身心特点的体育健身康复手段,特殊教育机构和普通学校要提供适合残疾学生特点的体育健身与体育康复项目,办好残疾人运动会和健身展示活动。
着力推动职工体育,充分发挥行业体育协会、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会、职工体育协会等各类组织的作用,广泛建立职工,体育俱乐部和体育健身团队,开展符合单位特点和职工喜闻乐见的体育健身和竞赛活动,鼓励并指导企业制订针对职工的体育健身指导方案,为职工参与体育健身提供必要的时间保障。坚持工间(前)操制度,开展《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和体质测试活动。有条件的单位可每年举办全民健身运动会,积极开展进城务工人员体育活动,创新职工体育发展模式和基层职工体育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完善社区体育与职工体育互补机制。
3.统筹项目发展。
加快发展武术运动和足球运动。扎实推进《佛山市武术文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通过搭建发展平台和打造品牌赛事活动,培养武术人才,弘扬武术文化,壮大武术文化产业,将佛山功夫打造成佛山市鲜活的城市名片。大力推进武术进校园,建立精准扶持制度,推进武术团队与学校结队发展。充分发挥广东省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市的政策优势和资源优势,着力加大足球场地供给,把建设足球场地纳入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因地制宜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小型、多样化的足球场地。继续办好佛山市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积极倡导和组织行业、社区、企业举行形式多样的民间足球活动,举办多层级足球赛事,不断扩大足球人口。
保持羽毛球、篮球、乒乓球、网球、自行车、游泳等日常运动项目发展的良好势头,继续开展丰富多样的竞赛活动。推广滨水、极限、航空类休闲体育项目,积极研制新型全民健身项目。
(三)大力发展全民健身产业。
1.健身休闲业。
按照现有项目和设施基础,合理规划布局,大力推进健身休闲业发展。根据佛山城市“1+2+5+N”规划格局,发挥组团发展优势,打造“一轴两山三线四枢五区”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空间格局。“一轴”即东平水道健身休闲轴;“两山”是指以云东海和西樵山休闲区为中心打造一南一北两个运动休闲小镇;“三线”即禅城祖庙、鸿胜馆、精武馆,南海黄飞鸿、叶问纪念馆,顺德李小龙故居、陈华顺纪念馆三条武术文化主题中心线;“四枢”是经过佛山的1、3、4、6号4条省级绿道,作为连接枢纽,将各运动休闲区联接成片;“五区”是围绕佛山新城河滨体育公园、千灯湖运动休闲中心、狮山郊野公园、顺德区美的体育公园、高明西江新城体育中心形成的健身区。以东平水道水轴线建设为依托的城市生活长廊为休闲健身轴,利用优质滨水空间发展徒步、路跑、自行车、游戏等日常运动项目。在运动休闲小镇大力发展轮滑、攀岩、漂流、滑草、蹦极、热气球、滑翔伞、野外生存训练、汽车露营等时尚运动项目。将三条武术文化主题中心线打造成体育旅游精品路线。充分利用“一轴两山三线四枢五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形成健身休闲产业集群。
2.体育表演业和体育培训业。
以武术品牌赛事为引领,积极申办、承办群众性体育赛事。通过市场化运作模式和机制,打造国际蔡李佛功夫赛、国际咏春拳赛、世界狮王争霸赛、佛山国际功夫搏击赛,使其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品牌赛事,力争将佛山打造成世界功夫赛事中心。加大对高端赛事、品牌赛事的扶持力度。在吸引市民观看高水平赛事、营造良好赛事氛围的同时,积极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性体育赛事,将群众基础好的运动项目纳入赛事内容范畴。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完善政策措施,积极引导规范各类体育赛事的市场化运作,支持各类市场主体依法组织、承办体育赛事。鼓励社会资本投资体育竞赛市场。大力培养赛事经营管理人才,提高赛事运作专业化水平,发展赛事经济。
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和体育社会组织创建俱乐部,利用自身技能、场馆设施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开展运动技能培训。积极引导职业体育俱乐部的创建与发展,通过职业俱乐部运作,培养一批优秀的运动员,代表佛山参加全国甚至世界职业赛事,进一步扩大佛山体育影响力。与教育部门共同制定《佛山市武术学校习武场所管理实施意见》,规范武术学校和武术馆开设资质。
3.多业融合。
促进体育健身与旅游、休闲、文化、娱乐等有机结合,推动体育健身向体育旅游、体育休闲、体育文化、体育娱乐等升级发展。发挥我市的旅游资源优势——西樵山、云东海、千灯湖、绿道等山水、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构建具有本土风味的特色体育休闲活动。建设好高明太极养生旅游基地,打造健身休闲的尖端产业。渗透融合形成新的业态,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多元化的体育健身需求,推进体育健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体育健身消费转型升级。
充分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平台优势,加强基于云计算的全民健身大数据开发和利用,创新大数据商业模式,拓展云平台应用空间。积极推进互联网、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应用,推动形成健身消费新热点。建设全民健身信息资源服务平台。积极发展智能体育,支持科技公司研发生产智能健身硬件。加快推进武术项目的信息化建设,建立佛山市武术网络信息平台,普及佛山武术文化,宣传佛山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三、保障措施
(一)完善工作机制。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组织架构。发挥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作用,转变职能,逐步实现全民健身社会化。完善区、镇(街道)的体育行政管理网络,市体育总会、单项体育协会组成的体育指导网络,社区和行政村等组成的基层体育运行网络,促进三大网络联动发展。加强与市教育局、农业局、民政局和市老干部局及市总工会、团委、妇联、残联等主管部门的沟通与协作,统筹规划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以及社区居民、农民、妇女、少数民族、残疾人等人群体育工作不断发展。引导社会力量提供民主决策咨询服务,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引导、组织和赛事活动的承办。利用高校、科研和医疗院所等专家资源,为全民健身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二)拓宽投入渠道。
各级政府将全民健身经费足额纳入财政预算,并保持与国民经济增长相适应的投入力度。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采取企业冠名、社会投入、金融机构信贷等方式,拓宽全民健身多元投入渠道,落实财税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对全民健身事业进行投资和捐赠。利用好体育彩票公益金,确保体育彩票公益金按要求用于全民健身事业中。
(三)加强队伍建设。
在加强全民健身管理队伍建设的同时,健全和完善全民健身指导人才培育机制,创新社会体育指导员技能培训、分级管理等制度,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为其开展体育志愿服务提供条件。加强体育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和绩效考核,提高体育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业务能力。积极鼓励大学生村官参与基层综合性文化体育管理工作,探索社会体育指导员提升为管理员服务模式,形成包括体育管理队伍、体育工作队伍、业余体育骨干队伍在内的全民健身工作队伍体系,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服务专业、精简高效的全民健身管理指导队伍。
(四)强化绩效评估。
把全民健身工作纳入精神文明建设以及文明城区、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单位和文明校园的创建内容,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相关内容纳入广东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明确全民健身工作的财权和事权,合理界定全市各级政府及部门的职责分工,组织开展检查考核。建立健全综合考评体系,着力加强基层工作考核,及时发现问题、查找差距,努力推动工作的开展。广泛听取人民群众对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促进群众认可度和满意度不断提高。
(五)推进“互联网+”全民健身。
充分发挥互联网与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重要作用,探索“互联网+全民健身”发展新模式,社区体育服务配送、全民健身活动信息等内容,为城乡居民提供及时便捷的资讯服务。积极开展O2O、B2C网络体育健身服务,提高全民健身服务信息化水平。拓展众创、众扶、众包、众筹等互联网健身产业链。与体育院校、科研机构和互联网企业共同推进全民健身智库建设。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
成立由市人民政府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佛山市全民健身协调工作机制,相关部门和群团组织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动员和整合各方面资源,形成推动全民健身工作的合力。各区人民政府要依照本计划,结合当地实际,制订本行政区域的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各相关部门单位、群众团体要发挥自身优势,共同做好贯彻落实工作。
(二)推进依法治体。
在全面落实国家、省有关法规制度的同时,结合我市全民健身工作的实际,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规范体系。使全民健身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为全民健身工作创设良好的法律与政策环境。
(三)强化监督落实。
市各部门要将实施本计划纳入日常工作中予以落实,做好任务分工和监督检查。并在2020年对《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建立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开展第三方评估和社会满意度调查,对全市全民健身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根据国家和本市的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奖励。
(四)注重宣传指导。
将全民健身的宣传工作,纳入全市年度宣传总体计划,加大宣传力度。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全民健身工作,通过举办全民健身赛事在单位内部大力宣扬体育健身的生活观,引导人们树立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市、区宣传部门和教育部门等要大力协助体育管理部门开展全民健身知识宣讲和街头宣传,建立并完善形式多样、渠道多元的全民健身宣传机制,大力推动全民健身进社区、进学校的工作,倡导大众科学主动地开展健身活动。
文章来源:市体育局
- 没有分类